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王常才主任率队参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研讨会

作者:土木工程系 发布日期:2015-12-24

12月17日,土木工程系王常才主任率本系相关专业教师应邀至上海参加了由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共同举办的2015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暨第三届后世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国际研讨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演进,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也随之凸显。在新的城市建设大潮中,“地下造城”时代早已来临。作为人类生态空间的又一次延伸,地下空间开发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备受关注。然而在国内整个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地下空间总体规划薄弱、设计层面也有待加强,地下施工过程中事故频发,地下能源站的管理是政策盲点,如何将运营贯穿到地下空间的开发过程中以及针对停车场建设如何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

本届会议聚集了多名业内专家,解析地下空间建设开发与运维。与会专家指出,国内的地下空间开发问题多而复杂,主要体现在体量大但是功能体系不完善、防灾和公共空间不足;地下空间遍地开发但缺乏整合、连通。并提出寻找抓手,制定规划、管理与法规三位一体的框架。针对产权问题,清华大学祝文君教授在报告《产权制度与可持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出:产权关系的明确,对解决矛盾问题有重要影响。

会上还重点探讨了BIM技术在地下空间工程中的应用,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的口号,然而具体到工程中来,由于起步晚、国内早起研究BIM技术的专业机构较少,导致中国在BIM技术的应用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后世博地下空间开发中,世博集团尝试使用BIM技术来解决问题,世博央企总部张鹏飞副总工在会上为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BIM技术在后世博开发中的优势。同济大学的朱合华教授做了题为《数字化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的报告,强调当今时代数字化利用的优势。上海市政院做了题为《BIM在地下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的演讲,重点介绍了BIM技术在地下轨交中的贡献。

BIM技术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一系列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最具生命力。工程中的分项工程通常分属不同设计部门,分别涉及复杂的建筑、结构、水电、环控、消防等设施,在空间配置上常会发生设计冲突。BIM技术可在设计阶段发现这些冲突,提升设计质量,也可用于空间场地管理,避免空间冲突。在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场地布置,定位、放线、现场控制网测量、施工道路、管线、临时用水用电设施建设,施工材料的进场及调度安排等都可以一目了然,以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现场管理人员可以用BIM为相关人员展示和介绍场地布置、场地规划调整情况、使用情况,从而实现更好的沟通。

建设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发展的新课题。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的规划。事实上,目前中国仅有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沈阳等少数几个城市建有综合管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建设里程约800公里,综合管廊未能大面积推广的原因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由意识、法律以及利益纠葛造成的。

上海市政院副总工程师王恒栋指出,今年我国各地级城市综合管廊进展规划纷纷出台,其中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而面临的问题也颇多,例如投融资、建设维护、定价收费、运营管理等模式的探索问题,如何提高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水平问题,如何兼顾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管道预构件产品,提高预制装配化率等。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的提出,更利于地下空间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努力,需要政府引领、行业努力、共同发展。与会专家均强调政府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并希望政府应该针对大型地下空间业主面临的产权归属问题能够有统一规划,专家认为地下空间开发应该从项目层面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迈入低碳绿色发展的新阶段。

本次会议覆盖面广,聚集行业上下游企业,在行业翘楚、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下,论坛切实有效的搭建了一个产学研的交流平台,将后世博样板的开发经验推广到全国还是世界,更有利于促进中国地下空间整个行业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大潮下,既要紧跟时代,也要冷静自持。推动城市地下空间朝向智慧式发展,仅靠行业的努力还不够,应该全民参与献计献策,共同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和规范,搭建更为生态化、现代化的人居环境的智慧城市。

截止发稿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其中就提到: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等一系列亮点。

通过参加本次研讨会,与会教师既开拓了的知识面,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对我系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等方面拓宽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