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铁四局集团建筑公司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小河停车场项目部测量主管袁明明
“当我的工作在我的心中有意义,我就有成就感;当我的工作给我时间,不剥夺我的生活,我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我快乐。”袁明明,始终用这段话来激励自己。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他就由一名劳务派遣人员转为企业合同制员工,第一次准确地丈量了人生的宽度。
事实上,丈量人生宽度的旅途,还在继续……
2013年11月,从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袁明明,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加盟建筑公司,被分配到当时任务最重、工期最紧、管段里程最长的海南西环铁路项目部工作。那时他仪器上的读数还是“0”,这个“0”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有的只是未知和迷茫。刚刚加入的陌生,让这位年轻人带着懵懂和青涩,开始了他的测量生涯,从师父手中接过了测量仪器。虽然求学时期他用过不少规尺,但无疑这是最重要的一把。
袁明明所在的海南西环线五分部管段里程全长12公里,管段内包括8座大桥33个涵洞,同时,地跨农田耕地,涵盖了控制网测量、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精调等全面专业知识。这对项目部的测量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而对于刚参加工作的袁明明来说,可谓是学习测量的一块“宝地”。
袁明明在每次测量放线之前,都先吃透图纸,把自己根据图纸计算出来的坐标,导入CAD进行检查,对于存在疑问的地方请师傅或者工程部长进行复核;现场放过的线,他都用卷尺进行“地毯式”复核,将误差降至最低。
海南地处热带,虽四面环海,但气温常年偏高。面对异常紧张的工期,袁明明和他的测量团队需要顶着烈日,“穿山过林”,当工程建设的排头兵。几个月下来,从象牙塔中出来的大学生,便晒得脱了一层皮,用师傅黄培让的话讲:“小白脸”变成了“黑包公”!为了尽快适应新的角色,袁明明白天扛着仪器在施工现场学习测量,晚上便在办公室学习理论知识,认真钻研图纸。
小伙子的努力,让师傅和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5年5月,袁明明被公司选派参加局技能大赛,在一共有189名选手的测量组中获得第39名的好成绩,并被转为企业合同制员工,纳入公司规范化管理。而这只是他人生旅途的序曲。
岁月变迁,这个年轻人脸上渐渐地写满了充实与平和,和许多怀揣凌云壮志的青年一样,袁明明也有自己天马行空的骄傲。桥台、路基、涵洞;高度、宽度、长度……遇到的一组组数字,从图纸上计算的坐标,经过测量仪器的定位,变为现实中成型的构筑,将误差降到最低,便是袁明明成就感的来源。虽然只是施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袁明明那追求精准的态度和要求,没有或减小误差,对他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转为企业合同制员工的袁明明,一切似乎没有什么分别,或者说从一开始敬业就是他的准则。“我目前担当的角色就是一名测量技术人员,没有什么比敬业做好工作更为重要的事情。”唯一的不同,是袁明明开始独挑大梁了。
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小河停车场项目是建筑公司首次进入贵阳乃至贵州轨道交通工程的第一个项目,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对于首当其冲的测量工作来说,袁明明似乎只做两件事,要么在办公室一遍遍审核图纸,要么在施工现场一次次地放线、校准,心无旁骛换来一组组精准的数据。
3月25日,项目部综合楼提前15天顺利封顶,袁明明憨厚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师父带了,做得好与坏全凭自己。”袁明明就是靠自己一遍遍测量,一遍遍核对,做好了基础工作。
袁明明对工作的“较真劲儿”,让协作队伍人员如履薄冰。“苛刻”是协作队伍人员对他的评价。在一次工序转换时,前一个工序的几厘米偏差没有得到修正,袁明明坚决不允许进入下个施工工序,并在现场僵持了2个小时,直到现场整改合格。事后袁明明在生产例会上说,一旦协作队伍对一次偏差不重视,拖拉甚至不了了之,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就会接踵而来,施工质量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是这种近乎“苛刻”的敬业,让项目部人缘甚佳的袁明明,成为协作队伍眼里最不好打交道、最怕打交道的人。
“图纸审得不细,内业资料不精,业务知识不广,都是我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袁明明仍然在求索路上执着坚守。
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不足的地方改善,把错误的地方纠正,既是工作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态度。就是凭借这种态度,袁明明越走越宽,在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