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赓续红色文脉 赋能芡实兴农——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兴农人”团队赴龙岗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作者: 土木建筑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2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的重要指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兴农人”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团总支负责人武庆媛和检测与养护教研室党支部委员武余波的带领下,71516日赴滁州天长市铜城镇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龙岗,开展以“赓续红色文脉,赋能芡实兴农”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紧扣红色文化特色产业双主线,通过对话抗战老兵、探访红色旧址、深耕芡实产业,在红土地上书写青春答卷,让红色精神与振兴实践同频共振。

一、走访抗战老兵:追忆峥嵘岁月 传承信仰之光

15日上午,团队首站走进90岁抗日老兵、抗美援朝老兵魏汉章的家中。时光虽悄悄磨钝了老人的言语,但那顶老式军帽上熠熠生辉的五角星,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仿佛穿越时空,与新时代青年展开了一场无声却震撼的精神对话。团队成员围坐聆听,仔细记录家属口中的峥嵘往事,将这段承载民族魂魄的红色记忆悉心珍藏。老兵的故事从不是泛黄的历史注脚,而是始终照亮现实的“精神灯塔”——它让“赓续红色文脉”走出标语,化作可触碰的温度、可传承的力量。这次特殊的走访不仅为青年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更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二、寻根红色文脉:抗大八分校的“精神灯塔”

当日午后,团队踏入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纪念馆,一段烽火淬炼的岁月在讲解员赵倩老师的讲述中缓缓铺展。地处天长市铜城镇东北隅的龙岗,是一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英雄村落”——1941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在此及周边村落扎根办学,两千余名军政干部从这里走出,成为抗战胜利的中坚力量,这里也因此被誉为“皖东抗战的红色摇篮”。


纪念馆所在的清代建筑群,正是抗大当年的办学旧址。斑驳的土墙、简陋的屋顶、带着岁月痕迹的旧桌、布满补丁的草鞋,还有红土书写的标语在墙上依然清晰……置身其中,仿佛能触摸到那段艰苦卓绝的时光。讲解员介绍:“当年学员们就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夜晚点着油灯钻研理论;没有课本,就凝神聆听老师口述;没有纸笔,就折根树枝在地上演算。”白天开荒种地、摸爬滚打,夜晚油灯之下研学战术、砥砺思想,团队成员仿佛置身战火纷飞的年代,眼前浮现出抗大学子坚毅的面庞:“我们吃的苦,是为了让后代不再吃苦;我们学的知识,是为了让中国不再挨打。”

当日行程的最后一站,龙岗兵工厂旧址将“中国保尔”吴运铎的故事带到众人面前。他的一生,是“平凡中的伟大”:为调试火药配比,在实验室连续坚守72小时;为修复旧机床,趴在地上打磨零件整整三日;即便全身七处重伤、左眼失明、右手致残,他仍以惊人毅力写下《把一切献给党》,用文字为后人点亮精神火炬。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实则是铸就不朽功勋的基石,让团队成员深深领悟:平凡不是平庸的借口,而是积累的起点;学校不是限制的牢笼,而是作为的舞台。

三、赋能芡实产业:“金豆豆”里的振兴密码

龙岗,依偎于高邮湖西岸,水网如织,沃土丰饶,自古便享有“芡实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这片红色土地上,传统芡实种植正以“红色文化为魂、绿色产业为基”的双轮驱动模式,蜕变为“一村一品”的特色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次日上午,团队走进龙岗芡实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百亩芡实塘翠叶田田,叶片下藏着颗颗饱满的金豆豆——这正是被称为水中人参的芡实。我们基地采用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当地芡实产业带头人总介绍,过去村民靠卖原果赚辛苦钱,现在我们深加工芡实米,带动村民家家户户创收。

产业振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在与龙岗社区王书记的座谈中,团队指导老师结合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这样说道龙岗的芡实产业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比如开发芡实功能性食品、建设芡实研学基地,同时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路。”话语间,正蕴含着这颗“金豆豆”所孕育的乡村振兴无限可能。

的实践活动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团队成员走遍了龙岗的红色遗址、芡实水塘,在抗大精神的洗礼中读懂了什么是信仰,在芡实产业的实践中看到了振兴的力量。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在实践总结会上所说:红色文脉是我们的根,芡实产业是我们的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传承好红色基因,更要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学院深耕“大思政课”建设、厚植实践育人沃土的生动实践,更是检测与养护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三全育人”的生动折射——教师带着专业知识、就业指导与学生一同进村,把课堂搬到田埂,把生涯规划写进乡土,让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同频共振。学院将继续加强科研、社区育人体系建设,引导青年学子扎根大地、服务乡土,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